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网站
 松原教师研修网与您相约 伴您成长,今天是
首页(Home) > 教师文苑 > 教师随笔 > 正文
承文化血脉,奠传统根基
发布日期:2016/11/13 13:37:45  浏览人数:1194  编辑:赵晋平
摘要:

---当代家庭教育之浅见

长山镇蒙古族中心小学 丛慧

2013年岁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14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致辞: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勇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魂兮何来?中华之邦。魂为邦本,民族之根。中华一词,源远流长。语云:“中国者,天下之中也。”中华者,中国之华(花)也。考诸典籍,西周初期,中国名词现于世;春秋时代,华夏名号行于时。中华民族号称“龙的传人”、“炎黄世胄”;泱泱华夏素称“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皆与其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之悠久历史与璀璨文化息息相关。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记忆,反映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民族文化则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体现本民族的深厚底蕴,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追溯上下五千年,在这片太阳升起的土地上,中华儿女繁衍生息,以其独特的智慧不断积淀,创造出亘古不绝、一脉相承的灿烂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民族精神、审美趣味、创造才能、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拥有高尚的道德准则、完备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的中华民族以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光芒照耀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被尊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礼仪”只是华夏之"礼"的一小部分,“礼义”则体现了华夏为"崇礼尚义"的文明之邦。回顾华夏文明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自殷周时代进入开创时期,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精彩纷呈,奠定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和蔚为壮观的精神家园。时至清代中期,国家屡遭西方列强的侵略,严重的民族危机引发了不同阶层人士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置疑,急于打破传统文化的禁锢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导致中华文化传统中历经千年考验而积累的精华与糟粕一并废弃,使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而近百年间,中西文化交流中先后发生的三次大的思想震荡,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十年“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时期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则造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传播断层。

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与人种、土地等物质要素同样重要。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民族文化的摧毁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失对中华民族而言无异于一场精神浩劫。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传统道德文化,以孔子创导的儒家学说为代表,包括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而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其人文文化的基本特征构成了以人格养成为实质的传统教育特色,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等各方面起着支配作用。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哺育和铸造出中华儿女的独特人格,中华儿女独特的人格特征充实并丰富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彼此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当中华传统文化惨遭破坏和蹂躏,宗教与文化的庄严神圣感消失殆尽,而现代教育又因侧重于传授知识和技能,忽略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人格、培植教养方面的教育功未真正顾及中华民族承先启后的百年大计而进行修补与衔接,致使接受现代教育且成长于传统文化断层期的几代中国缺少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精神空虚,信仰缺失。至于当代,古老的华夏文明之“礼、义”更是渐行渐远,社会上道德沦丧、诚信危机事件此起彼伏,国人泯礼弃义,吵架吵上天,丢脸丢国外,甚至是“民以食为天”的“吃文化”也恶名昭著。在某“国际食品产业大展”上,中国展区的数十个展位可悲地沦为“无人区”,曾经“吃在中国”的名号受“不安全”因素影响而尊严扫地。更为可叹的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几代沦为名副其实的温室蓓蕾,无论城市、农村,家家户户中“一孩儿化”局面导致几位成人围着一轮小太阳转,花朵们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长大,未历艰辛苦难与困顿,除了课本知识及应试技能的灌输极少得到历练与实践,既无文化修养亦缺道德素养,甚至缺乏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和生活常识,唯我独尊、虚荣浅薄。非官方数据显示,联合国就精神面貌、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礼仪素养、全民教育、经济条件,身体素质、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等共计118项指标对全球公民素质进行了全方位调查,中国连续多年排名世界160位以后,甚至倒数第二。有文凭不代表有文化,有文化不代表有文明,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不可或缺的是讲文明、有素养的公民,中华儿女曾引以为傲的华夏文明的悄然流失如何能不令人扼腕,催人警醒。

人有立身之道,国有立邦之本。文化是国家与民族之本,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根本,家庭教育则是延续、发展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传统手段和基本途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族记忆,维系着民族信仰,支配着公众的日常生活,赋予社会群体以归属感和安全感,而传统对于靠文化认同凝聚起来的中华民族而言尤为重要。家庭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其社会功能除了繁衍后代、绵延种族还承担促使其成员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可谓血脉相连,良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性奠基。中华民族素来重视门第家风的教育和传承,以传统文化内涵为家庭教育的支撑,无论是古代讲求耕读为本、诗礼传家,还是当代倡导的明礼、孝亲、诚信等都以传统文化和家庭传承为纽带,凝聚和塑造着民众的固有“家风”。和睦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针对现时民风衰微,道德稀薄,信仰缺失,儿童行为举止失范等,当代家庭教育亟待补充的便是传统文化教育之元素。华夏文明多源,传统文化博大,包括:诗词文赋、书画曲艺、民俗节日等,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积聚的一切人文思想文化,是华夏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曲反映民族风貌的文化之歌。优秀传统文化不应成为现代化的负担,而应化为推动现代化的动力,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琴棋书画’及吟诵、茶道、传统手工艺”等与课本知识、百姓日常生活相结合,营建良好的家风,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挥传统文化在维系民族生产和发展中的精神纽带作用,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步步为基,增强实践,学以致用,使当代国人重建自信,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使中华传统文化真正如春雨滋润大众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是培育和传承华夏文明与东方智慧的沃土。在中华传统文化褪色甚至面临消亡的今天,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势在必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民族文化润泽家庭教育,既满足了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需求,也深化了中国特色的思想内涵,承文化血脉,奠传统根基,普及国学知识,汲取华夏文明营养,弘扬民族精神,重建良好家教,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和情感滋养。由此,继承传统,弘扬国粹,传承经典,振兴中华,既是人本需求,亦为人文必备,这具有迫切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命题渐而清晰,是为泱泱大国精神文明崛起的必由之路。

分享到:
  相关阅读
听别人的,想自己的 2017/12/29
给九年级学生的小提示 2017/12/29
读书好、读好书、书读好、好读书 2017/12/29
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2017/12/12
如何从学生的角度来教学 2017/11/29
思考的行者 2017/11/29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2017/11/29
对村小教学的点滴感悟 2017/11/29
数学游戏引入初中课堂的思考 2017/11/18
感悟新课改之转变 2017/11/18
热点信息
Unit 7 How muc...
国培计划(2014)”——吉林...
再谈教师对办好学校的重要性
松原市名师培养对象人员名单

近期发布
松原市教育学院成功举办初中青年班主任师德修养及班级管理能力提升培训 ...
学准则 扬师德 争做新时代...
修业且修心,你我共前行 ——“...
松原市教育学院教研员培训综述
松原市教育学院成功举办:国...
激发 唤醒 点燃—— 松原市教...
优秀教案怎么写?史上最全教...
[福建]2019年下半年起教师...
松原市教育学院成功举办“国培计...
松原市教育学院成功举办“国培计...
学院成功举办“国培计划(201...
CopyRight 2013 syjsyx.com All Right Reserved 松原市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沿江街717号 电话:0438-6190789 (投稿)E-mail:keyanchu11@163.com
吉ICP备09002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