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网站
 松原教师研修网与您相约 伴您成长,今天是
首页(Home) > 教育资讯 > 理论前沿 > 正文
教育新观察
发布日期:2014/3/28 15:07:11  浏览人数:2227  编辑:科研处
摘要:
 
教育新观察
教育阶段任务需重新定位——教育新观察(16)
    中国教师报 作者:翟晋玉 
 
 3月29日央视《新闻1+1》报道,3月9日,湖南湘潭湘机中学一次晚自习意外停电,引发学生集体烧书、撕书。央视评论员白岩松在主持该节目时称:“这些孩子们,突然像陈胜、吴广一样起义了”。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才会让学生产生如此惊人的举动?
     报道称,该校每周只有周日上午半天假,学生“这半天只能睡觉。(补课)上课上着上着突然就睡着了”。学生说停电“只是一个导火索”,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想把“心里积累很久的怨恨都发泄出来”。
     一周只有半天休息,上课困得都能睡着,这样的学生心里不产生怨恨才怪。事实上,学生对于补课的反抗已经不是第一次。2010年,湖南益阳六中高中生曾在红网上发出反补课倡议书,并号召全国学校成立“中国反补课学生联盟”。近年来,网络上对于中小学补课的反对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从当前教育的状况来看,湘机中学的学生这次“揭竿而起”是一种看似偶然的必然。我们无需对这一事件给予过多解读,它最重要的意义或许是在提醒我们,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需要我们去正视和解决。
    学生的压力大,原因并不都在学校。地方政府对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有升学率指标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自然对学校有要求,学校则对教师提出要求,教师最后只能要求学生。这是一种压力的传递。
    要化解这种压力,政府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认真检视当前教育问题的根源,改变教育评价体系。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对不同教育阶段的任务进行重新定位。
     中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青少年是身体发育和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应该多进行游戏和活动,轻松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对于知识的学习应该广泛全面,而不必追求繁难。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更扎实,其实这只是一种美好而天真的愿望而已。中国学生或许在掌握书本知识上优于西方,然而单纯的死的知识不能天然地形成能力,甚至会成为扼杀能力的帮凶。中国学生的高分低能、缺乏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就是证明。
    在西方国家,基础教育宽而博,中小学阶段通常较为宽松,主要是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已较为成熟,后劲就充分显现出来了。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一般实行“宽进严出”,学生进入大学相对容易,但必须勤奋努力才能拿到毕业证,而中小学打下的良好身心基础为大学阶段的“冲刺”做好了准备。
    中国的教育顺序完全颠倒过来,中小学阶段紧张得要命,在沉重的负担和压力下,学生的灵性被一点一点地销蚀,甚至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大学时却极度放松,“严进宽出”让很多学生无所事事,终日沉迷于游戏和交友,作为主要任务的学习几乎被荒废了。如此,别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连培养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都很困难。
    改变中国教育,需要拿出良知和勇气,真正从人的成长和教育的规律出发,把颠倒了的教育重新颠倒过来。
 
让专制和愚昧从教育中走开——教育新观察(17)
    
 4月11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中日韩美高中生比较研究报告》,其调查显示,90.2%的中国高中生对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但与此相矛盾的是,48.7%的中国高中生表示,假如能自己选择,希望出生在别国。
    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高中生希望自己不是中国人。高中生正值人生之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然而他们却不喜欢自己的国家,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的困境”。中国高中生“对国内的教育现状不满”。“与其说他们希望选择别的国家,不如说是希望选择另一种教育。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高中生压力巨大,竞争激烈,教育又缺乏创造力,难以学到有创新意义的知识”。
    这种分析大体上是对的,高中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其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受的教育状况。高考的巨大压力导致中国高中生睡眠不足,身心交瘁。1999年第一次全国中小学生大型调查时近半数中小学生睡眠不足,而在2010年调查中近八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
    十余年间,学生睡眠不足的问题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尽管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日益增加,而与此同时,学生的素质却未见提升。
    报告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中国高中生缺乏自主意识。孙云晓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教育存在功利化误区,似乎人人都在追求‘非凡’:上名牌大学,找体面工作,有高的社会地位”。
    不久前,江苏汇龙中学高中生江成博在国旗下的讲话引起全国广泛关注,在校长和教师面前他对着3000名同学发问:你们是否有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父母的理想? 
    遗憾的是,在当下中国,像江成博这样有自己独立思考并敢于表达的学生凤毛麟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类学生往往不仅不被赏识,反而被批评教育,从而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种荒唐而又令人悲哀的现象表明,中国两千多年来集权专制教育思想在今天的校园里依然根深蒂固。这种教育提倡对权威和偶像的崇拜,而对人格独立和自由思考缺乏尊重和敬意,一些显得与众不同的另类思想往往被打成异端邪说,提出者甚至遭到残酷迫害。
    时至今日,这种专制和愚昧的教育在我们的校园中依然盛行,而近100年前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民主和科学”依然十分稀缺。尽管我们早已提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但在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很少把学生真正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很多教育者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不顾他们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他们盲目施教,让他们承受不必要的过于沉重的负担和压力。
  在21世纪的今天,在建设民主与法治的当下中国,我们的教育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种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的摧残,也是在扼杀他们的生命力和道德品质,更是在毁灭国人对于教育的信心和希望。    请让专制和愚昧从你的教育中走开吧,如果你还是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
 
 
寻找教育的理想——教育新观察(18)
     据媒体报道, 4月6日,正值人生黄金年龄的美国白领精英王庆根选择了永远离开这个世界。王庆根是江苏省首位化学奥赛的金牌得主,在母校海安中学,他是“像神一样的存在,所有的学弟学妹都是听着王庆根的故事长大的……”
    近年来,像王庆根这样的高学历精英频频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自杀。
王庆根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大概是失去了理想。报道称,王庆根为了挣更多的钱,放弃了原来化学专业,而改入IT行业,因为这个行业的收入比化学多得多。
    但收入的增加并没有为他带来快乐,原因很简单,他是为了钱而不是理想作出这样的选择。
不知从何时起,理想在我们这个民族中逐渐变得黯淡无光,甚至人们已经耻于谈理想了,在很多人眼里,理想就像傻瓜的异想天开一样不切实际。甚至在教育中,理想也只是在学生年幼无知,对理想还懵懵懂懂的阶段时才对他们提及,而等他们逐渐长大,对人生和理想开始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和需要时,我们的教育却不再谈理想了,理想成为教育者有意避开的令人尴尬的字眼,因而以前和他们谈理想似乎变成了一场欺骗。
    这是多么荒谬的现象啊,教育这一人类最富于理想的事业却不和学生谈理想了。
理想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应试教育的挤压。分数成为评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标准,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还有几个人能够坚强地抵抗,从容不迫地谈人生谈理想呢?
     二是当前中国浮躁社会风气的熏染,人们拜倒在权力和金钱脚下,匍匐前行。理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物质利益的狂热追逐,眼前的蝇头小利取代了曾经的高远理想。物质世界大大丰富的同时,精神世界却在严重萎缩。
当然,理想和物质并不矛盾,只是说,物质是为理想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就像巴金说的: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美好幸福的人生不被物质奴役,而是“万物皆备于我”的自由之境。
    “君子不器”,一个人最宝贵的特性就是它的自主性,就是它的能动的自由。人应该成为一个自立自主自为的人,而不仅仅是成为一个被动的工具和盲目服从的奴仆。哲学家斯宾诺莎曾说,一个人越主动,他的存在就越圆满、越幸福。至于斯氏自己,一生靠磨镜片为生,为保持独立和自由而谢绝了大学的聘请,尽管一生贫困,他的精神世界却极为丰富深远。
    有句诗曾经写道,“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的确如此,理想就是漫漫人生之路的灯塔,当这盏灯熄灭了,人们也就很难走下去。很多人没有理想的指引和召唤,以致迷失自己,甚至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理想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之一。没有理想的世界是一片黑暗的荒漠,绝无幸福和希望可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编写了一本书,书名是《教育——必要的乌托邦》。人类只要还存在,就不能没有理想。教育正是承载着人类的理想。而当教育也失去了理想,我们还能指望什么呢?
    作为教育者,首先让自己的理想闪亮起来吧,然后把这亮光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有了教育的理想之光,人类便不会没有希望。
 
 
中国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教育新观察(19)
中国教师报 作者:翟晋玉 
     日前,一张湖北孝感一中高三学生在教室内打吊瓶的照片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在这个“史上最刻苦吊瓶班”,不少学生在一边学习一边打吊瓶。
 这一“感人”场景令人不禁想起中国古代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恐怖画面。
 但在古代,真正为学习而“头悬梁锥刺股”的人其实并不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以孝为先的读书人不会轻易伤害自己的身体,很多人更明白“苦学无益”的道理,像王阳明那样连续几天对着竹子“格物致知”以致晕倒的人只是极少数。
 求知是人的本性,学习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其中充满了生命成长的快乐。可悲的是,很多学校把学习变成了一件纯粹痛苦的事,其主要工作似乎不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而是在比拼谁的学生学习更加“刻苦”。没有乐趣的学习也就失去了其根本精神,自然不会有吸引力,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学习的效率了。
 “吊瓶班”的出现从另一个角度表明,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在我们的教育中是多么的缺乏。这种缺乏首先表现在,教育者对保健和医学常识的无知,对学生健康的置若罔闻。医学专家指出,“氨基酸注射液”主要针对营养严重不良的患者,身体健康的正常人随意注射氨基酸可能带来各种不良反应。选择静脉注射氨基酸“简直愚昧”!
 其次表现在不遵循教育的规律,不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不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学会学习,而是大肆补课,题海战术,死拼时间和体力。这种反教育的“教育”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更直接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为健康学生打吊瓶这一荒唐现象再明确不过地说明,不是学生病了,而是我们的教育病了。在“一考定终身”的体制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不仅没有改变,甚至愈演愈烈。如果想过“桥”,学生就必须拼命考取高分以挤掉别的考生。尽管高考升学率近年来已经大幅提升,但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却丝毫没有降低。
 “吊瓶班”已成为当下应试教育的新标本,或许这只是应试教育中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全国类似这样“刻苦学习”以备战高考的学校绝非个别。一些学校用“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今天不玩命,明天命玩你”等口号来激励学生玩命学习。很多高中的标语口号让人仿佛置身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紧张的气氛让人倍感压抑。
 这些口号表明,丛林社会的法则已为当下中国教育奉为圭臬,中国教育的生态已经被破坏得满目疮痍,危机四伏。在日前举行的中美素质教育论坛上,教育学者杨东平提出,中国的教育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要迎接这一挑战,变危险为机遇,学校就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育行政部门则需要认真反思以高考为代表的考试招生制度,打破“一考定终身”现象,为高中毕业生提供选择多所学校的机会。
 
 
珍惜粮食就是珍惜生命——教育新观察(20)
中国教师报 作者:翟晋玉

    央视“新闻1+ 1”不久前报道了一个关于节约粮食的专题,报道称中国餐饮业每年浪费的粮食可养活2亿人,每年仅大学生倒掉的食物就可以养活一千万人,在很多中小学,每天食堂里浪费的粮食也数量惊人。
    浪费粮食看似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关系重大。且不说“粮食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就是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对待粮食的态度也是极为重要的。而迄今,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生命之源,珍惜粮食就是珍惜生命。中国有句妇孺皆知的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费粮食自古为人们所反对和谴责。人们常常形容浪费粮食等为“暴殄天物”,是对上天赐予礼物的肆意败坏;杜甫著名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从食物和生命的角度描述了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问题。
    尽管中国近年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中国仍然是一个穷国。令人不解的是,中国又是一个浪费大国,各种浪费现象十分惊人,在粮食问题上尤其如此。
    粮食不仅是人类的生命之源,而且也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的财富,珍惜粮食显示出对劳动的尊重。从小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就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尊重劳动的习惯。
    对待食物的态度常常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甚至有人说,“从对食物的珍惜程度能看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
在台湾,学校从小就教育学生珍惜粮食,很少有浪费粮食的现象。欧美国家也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食量取用食物,浪费粮食被视作可耻之事。而在内地学校,严重的粮食浪费已经成为司空见惯,见惯不惊的事情了。
    面对如今社会上乃至校园里浪费粮食的普遍现象,人们很难想象就在50年前,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饥荒。据中国官方学者的研究,短短3年间饿死人数高达三千万人以上。由于这些普通人是“沉默的大多数”,其名字随其生命的离去而湮没无闻,仿佛从未发生过一样。而在这一悲剧刚刚过去50年后的今天,很多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都不知道那段惨痛的历史,学校食堂里随处可见浪费粮食的现象。想想大饥荒时代,如此浪费粮食如何面对数千万被饿死的冤魂?
    即使在今天,中国也还有很多中小学生吃不饱或营养不良。2011年,中央政府决定实施“午餐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学生改善营养,但仍然难以完全解决问题。而在全球,目前仍有数亿人饥肠辘辘,每年因饥饿或营养不良致死的儿童多达数百万。
    在节约粮食的教育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历史和现实,这对他们不仅是一种最真切的历史和国情教育,也将是一种最好的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如此,不仅会增强他们节约粮食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国家和世界的命运。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松原市教育学院成功举办初中青年班主任师德修养及班级管理能力提升培训 2019/11/18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评出2017年全国十大教育新闻 2017/12/30
年度盘点:2017年度十大教育人物 2017/12/29
新研究:课间锻炼有助提升学习能力 2017/12/27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发布 2017/12/24
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 2017/12/21
推进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创新发展 2017/12/21
让十九大精神在教育系统落地生根 2017/12/15
把握教育历史定位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7/12/12
教育部部署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今年重点高校定向招收六万余贫困生 2017/4/16
热点信息
Unit 7 How muc...
国培计划(2014)”——吉林...
再谈教师对办好学校的重要性
松原市名师培养对象人员名单

近期发布
松原市教育学院成功举办初中青年班主任师德修养及班级管理能力提升培训 ...
学准则 扬师德 争做新时代...
修业且修心,你我共前行 ——“...
松原市教育学院教研员培训综述
松原市教育学院成功举办:国...
激发 唤醒 点燃—— 松原市教...
优秀教案怎么写?史上最全教...
[福建]2019年下半年起教师...
松原市教育学院成功举办“国培计...
松原市教育学院成功举办“国培计...
学院成功举办“国培计划(201...
CopyRight 2013 syjsyx.com All Right Reserved 松原市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沿江街717号 电话:0438-6190789 (投稿)E-mail:keyanchu11@163.com
吉ICP备09002781号-1